某县财政局强力推进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一、“以训促建”。县财政局连续3年举办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业务培训,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实务操作、经验交流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活动。二、“以报促建”。连续3年优化、细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方案,坚持对内部控制报告中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补充完善单位的内控建设情况,形成能够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的总结报告。三、“以查促建”。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开展督导和检查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规范的单位,积极推广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先进**作用;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薄弱的单位,进行“面对面”、“手把手”业务指导,督促单位“对标对表”进行整改。优化内控评价方法,能提高评价准确性;优化内控评价方法,能保障单位安全稳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管理办法
某环保事业单位紧盯关键领域,提升财政资金质效。一是以关键岗位为重点。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对关键岗位严格管控,定期轮岗。对于无**岗的,定期组织关键岗位专项内部审计。二是以关键环节为重点。随着环保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逐年增强,工作任务逐渐增加,每年需采购大量的试剂药品和耗材,采购金额占比较高。为规避采购风险,加强耗材资产管理,避免出现资产流失,专门制定了试剂和耗材管理制度,全流程监管试剂耗材采购和使用过程,保障了国有资产管理安全高效。三是以关键项目为重点。对重点项目中金额较高的委托业务,制定对外委托项目工作流程,从项目金额、采购方式、供应商选择、招投标流程及合同管理等环节抓实抓细,提高了对外委托业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防控项目资金风险。机关单位内控系统方案价格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机制,能提高单位的应急能力.
基于***的现状诊断结果,国有企业需精心谋划内部控制体系的顶层设计。国有企业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第二个步骤: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内控组织体系。建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健全内控组织体系,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权责清晰,边界明确。明确专门的内控管理机构。企业可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专门的内控归口管理机构,负责统筹本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执行、监督评价及整改落实。设置专业的内控管理岗位。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的内控负责人,负责和监督本部门内控工作的开展。各部门应配备专人或专岗负责组织开展本部门的内控工作。设置**的内部监督部门。企业应设置具备**性及专业性的内部监督部门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出完善建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前两个步骤犹如大厦的基石与蓝图,为后续的体系搭建、执行与优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引与支撑。
内控到底该怎么做?财政部《指导意见》明确鼓励采取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的方式,尚方宝剑在此。找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财政部也没要求内控建设一步到位,目前主要是考察单位领导重视了没有,内控体系文件建立了没有等等。因此,先框架后细化,先手册后软件,初期先解决内控体系“有”和“无”的问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一个很务实的做法。所以,内控建设比较好的方式是找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完成。如果预算紧张,单位可以降低期望值和要求,专业机构也相应降低费用。今年先把体系文件建起来,先做出个“框架”,明年、后年根据资金预算情况再逐步细化、升级、上软件等。每年都有新动作,年年都在推动,一年更比一年好!内部控制本质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好的监督过程、监督结果可以为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参考。
内控与信息化融合是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医院管理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内部控制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繁琐和错误,显著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在预算管理方面,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控的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实时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偏差,使预算管理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内部控制需要依靠***、准确的信息来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的实施,而信息化系统能够实时采集、传递和处理大量数据,满足了内部控制对信息的需求。同时,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推进,如医保支付**等政策的实施,医院需要更加精细地管理医保费用,确保医保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这就要求将医保政策要求融入到医院的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流程中,实现内控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和挑战。云内控协助单位提升资产使用效率,通过资产调配和共享,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单位运营成本。事业单位内控软件业务公司
单位内控软件的优势有哪些呢?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管理办法
在公立医院的管理实践中,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的关系常令人困惑。内部控制评价旨在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估,考量其是否能合理保证医院目标的实现。它涵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执行的符合性以及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价。而风险评估则专注于识别和分析医院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的性质、程度和可能性。通过风险评估,医院能前瞻性地把握潜在威胁,如医疗事故风险、财务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等。实际上,两者紧密相连。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基础,只有准确识别风险,才能针对性地评价内部控制措施对风险的应对是否有效。内部控制评价则是对风险评估结果的验证和反馈,通过评价能发现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方面的不足,进而促使医院完善风险评估方法和改进内部控制措施。然而,公立医院在实践中难以清晰辨别两者关系,可能导致工作重复或遗漏。对此,医院应加强培训,提升员工对两者概念和关系的理解。同时,建立整合的工作机制,使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评价相互衔接、协同推进,共同为医院的稳定运营和长远发展保驾护航。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