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传统的“入土为安”,撒海后的骨灰随着潮汐奔涌,给祭祀造成了挑战。一些人希望,在重视生态安葬中“葬”的新形式推广的同时,也要注重“祭”的环节。以海葬为例,市民平时难以到达一些撒骨灰的地点,希望可以在清明时节,允许家属自愿报名,乘坐客轮到当初撒骨灰的地点吊唁逝去的亲人。在林军看来,节地生态安葬的推广不光要注重形式上的变化,也要保留传统丧葬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核,“丧葬体现着生者对逝者的精神寄托,节地生态安葬除了要在形式上做减量,还应当进一步在精神上做增量,服务好后续的祭祀环节,让逝者家属找到同样的精神寄托,也能吸引更多人接受节地生态安葬理念。”生态节地葬不仅节省土地,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向可持续发展迈进。虹口塔葬生态节地葬陵园
上海市殡葬协会会长王宏阶称,推行公益节地生态墓区既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服务了部分困难群体,同时也满足了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需求,“是殡葬方式革新的大势所趋。”他还表示,节地生态安葬形式已在上海不少公墓推行,今后将逐步覆盖上海各大公墓。“生态殡葬”也称“绿色殡葬”,是一种以树代碑、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草坪中的新型葬法。它将亲人骨灰和着鲜花瓣与泥土葬于树根四周、草坪之中。绿色安葬象征着生命长绿、精神永存,也符合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虹口图书馆葬生态节地葬陵园生态节地葬鼓励人们珍视阳光、空气和水的价值,彰显对生命的敬重。
未来:做好正面宣传,持续优化服务。节地生态葬要如何发展得更好?“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宣传渠道比较少,”孙志兵认为,节地生态葬想要发展得更好,离不开正面引导与宣传,“好的风气多了,不好的自然也就会变少。”同时,他还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加大引导与政策支持。他认为,节地生态葬已经成为大趋势,从业者应该主动积极配合相关政策,主动升级转型,“殡葬是刚需,目前有关部门在大力推广惠民殡葬,作为经营者,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推进升级转型。”
建节地生态葬奖补制度,《意见》明确,指导和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把树葬、海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地方式,以及土葬区遗体深埋不留坟头等生态葬法,纳入奖补范围,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大家有意愿且有条件的地区,可为不保留骨灰者建立统一的纪念设施,利用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祭奠活动,缅怀逝者、教育后人。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环保殡葬用品补贴制度,对带头推行无毒、可降解环保用品的殡葬服务单位或使用者亲属,给予适当奖励或补贴,推动环保殡葬用品的推广应用。生态葬介绍:一种符合生态理念、绿色环保的殡葬模式。
为了能在死后占到“好”位置,甚至一些人在中青年时期就为自己精心挑选购买墓地。这种“活人墓”现象也并不占少数。吉林省民间文化研发中心主任崔子科说,在我国,一些人还有“厚葬薄养”的思想,尽管对父母生前照顾未必周到,但葬礼一定要办得体面排场。因此,很多人宁可去高价购买墓地,也不愿意采用更时尚、更简洁的“绿色殡葬”方式,生怕被人说没面子。董俊是一名大学教师,当记者问她是否能接受为先人和自己采取“绿色殡葬”的时候,她表示,如果是先人则必须尊重他们的意见。“比如人家老人没提出这样的葬法,你这样干了,以后就会总寻思,对不起老人。”董俊说,“退一步讲中国人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你。”生态节地葬从形式上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厚的生命哲学与情感。南桥立体生态节地葬设计
生态节地葬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虹口塔葬生态节地葬陵园
全国较早推行骨灰还林,政策补贴推动节地生态葬,在节地生态安葬方面,广州走在全国前列。周韵介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广州较早在国内开展骨灰撒海、骨灰还林服务。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则在全市推广骨灰楼(堂),建设农村公益性安放地,目前,全市建有150多处骨灰楼堂(公益性安放地)。广州大力推广以骨灰寄存为主,骨灰撒海、还林,花坛葬,草坪葬为辅,“不立碑、不建坟”的新型安葬方式。同时,把绿色生态安葬作为经营性公墓年检的重要指标,要求广州每个墓园开辟生态葬区,大力推行墓地小型化、生态化、园林化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建成“1+N”的绿色生态安葬服务体系,节地生态安葬率已达到86%。虹口塔葬生态节地葬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