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8]2016年3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下发通知,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的试点工作。通知明确,2012年8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从通知发布之日起停止执行。2018年12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电话营销行为管理的公告发布,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企业不得宣传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功能。 保健品消费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而保健品的零食化。功能食品功效评价检测
保健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东西,当饭吃不饱,当药不治病。保健品,全名保健食品,说到底还是跳不出食品的范畴,那么它的功效到底有多大呢?你去医院看病,医生肯定不会告诉你吃某某食物就能治好;但是如果你问可以怎么预防或者缓解,他就会告诉你多吃啥啥的。与药品对疾病同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特性不同,保健品不得涉及对疾病的预防和功能,不能以任何宣传形式使人们产生这样的误解,保健品说明书必须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所以现在对保健品吐槽点有两个,一个是夸大宣传,一个是模式。功能食品毒理测试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购买保健食品注意事项作为消费者辨别真假保健食品要把握住以下几点;要看标志就是看保健食品应用的蓝帽子标志;要看包装标识是否与国家公布的功能宣称一致;要注意产品的禁忌看看自己是不是该产品的“特定人群”。国家政策对保健食品标签和经营场所标识要求2020年1月1日起生产的保健食品标签设置警示用语区及警示用语使用黑体字印刷,包括以下内容:“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保健食品经营者在经营保健食品的场所、网络平台等显要位置标注警示用语。保健食品消费提示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选购保健食品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产品注册信息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选购保健食品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药店等经营单位购买,并索要发票或销售凭据。
使用目的不同。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机能,强调保健作用的,不以预防、治疾病为目的,也不可以宣传有疾病预防或治功能,这一点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而药品本身的作用很明确,就是用来防病、治病或者来诊断疾病的,药品有具体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第使用方法不同。通常保健食品只能口服使用,而药品除了口服外,还可能是用打针、挂水或者外用涂抹等多种方式。安全程度不同。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药品为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尤其对严重、急迫的病人和重大疾病,在原料和使用的选择上就会比较宽泛,所以药品通常会有毒副作用。而生产保健食品的原料在食用上是安全的,没有毒副作用的,也不能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或慢性危害。 食用保健食品要依据其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用,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
未来十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中国保健品的渗透率将沿着“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老龄人群向中青年人群”“滋补功能保健向膳食营养补充”的方向逐级演进。曹正认为,随着保健品消费群体年轻化比例不断扩大,零食化营养保健食品市场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远远不局限于功能糖、果冻、功能饮料等市场热点。同时零食化保健食品也面临着升级创新的挑战。比如目前备受追捧的功能软糖。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表明,软糖维生素市场的前景乐观,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预计将从2018年的约31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约58亿美元。其中,女性对软糖维生素的消费量很高,而到2024年,儿童将成为维生素软糖的主要消费者。 年轻人对保健品的消费需求又同中老年群体迥然不同。保健品急性毒性试验
我们谨防食品和保健食品真假与虚假宣传。功能食品功效评价检测
00后大学生晓萱在同学的“种草”下,**近也加入了“养生一族”。闺蜜给她分享了一款维生素软糖,她在品尝后发现原来保健品口感可以这么好,就像她平时爱吃的果汁软糖一样,从外形到味道都非常相似,而且还比零食更健康。之后,晓萱开始尝试更多的保健品,而且她选择的保健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像零食一样即食好吃。与晓萱想法相同的年轻人大有人在,对于能够“啤酒加枸杞,可乐放党参”的他们来说,**为钟爱的养生食品就是各种方便即食的零食化保健品。与此同时,零食化趋势也带来了营养保健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产品创新,剂型创新首当其冲。传统保健食品的胶囊、粉剂等等食用起来并不方便,像“药”形态的传统保健食品剂型,正在向年轻人喜欢的糖类、瓶饮等零食化剂型转变,出现了众多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创新产品。 功能食品功效评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