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商机详情 -

上海小麦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1日

15N同位素标记生物炭研究生物炭中氮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生物炭是秸秆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高温裂解形成的高含碳物质。生物炭也称为生物质炭(biochar),黑碳(blackcarbon)。生物炭中含有大量氮,其有效性深受关注。试验采用15N标记秸秆制成15N标记生物炭,生物炭中15N丰度为7.88%。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中的氮在红壤中的有效性为0.67%,在下位砂姜土中为1.50%.生物炭处理中氮肥在红壤中的利用率为18.75%,在下位砂姜土中为33.77%,分别低于不施生物炭的24.32%和41.74%。评估秸秆对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标记秸秆助力节水农业。上海小麦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

上海小麦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同位素标记秸秆

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有什么区别?同位素有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如14C,13C和12C是同位素。14C是放射性同位素,而13C是稳定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会发生衰变,而稳定性同位素不会发生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害,而稳定性同位素对人体无害,因此用稳定性同位素开展研究是安全的。同位素标记中丰度的含义:用同位素时经常用到一个单位叫“丰度”。丰度是某种同位素原子数占整个这种元素原子数的比例。如正常大气中100个碳原子中有1.1个13C原子,因此正常大气中13C的丰度为1.1%;又如正常大气中100个氮原子中有0.3663个15N原子,因此正常大气中15N丰度为0.3663%。上海小麦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稳定性同位素(如13C和15N)标记的植物秸秆在环境科学、农业、生态学和土壤科学等领域均有应用。

上海小麦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同位素标记秸秆

稳定同位素标记秸秆是研究秸秆碳去向的重要材料。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碳库和碳库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但固定的碳素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哪些团聚体组分?这一问题还不清楚。有学者利用C13稳定同位素标记秸秆研究了秸秆还田后秸秆碳在不同团聚体组分的分配特征。结果发现,经过360天的培养后,13-23%的秸秆碳分配到大型团聚体中,5%的秸秆碳分配到小型团聚体中,2%的秸秆碳分配于粉粒和粘粒中。秸秆施用量越多,在大型和小型团聚体中的分配就越多,而分配在粉粒和粘粒的秸秆碳则会趋于稳定。定制C13N15稳定性同位素标记13C15N单标碳13氮19双标小麦玉米水稻选智融联,质量稳定可靠,规格种类齐全,质优价廉,期待与您合作.

13C稳定同位素标记秸秆在研究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如下关键点:1.碳源追踪:将13C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碳源(例如13C标记的秸秆)加入到土壤中,可以追踪标记碳在生态系统中的移动和分配。这样做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形成的贡献,进而了解碳在土壤中的积累和分解过程。2.碳动态研究:通过监测标记碳的吸收和释放,可以了解土壤中碳元素的动态变化。这有助于了解秸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以及其对土壤碳库的贡献,从而帮助我们理解碳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流动和储存。13C稳定同位素标记秸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土壤微生物在碳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上海小麦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同位素标记秸秆

近年来,作物秸秆所含的碳、氮元素在土壤中的循环过程已成为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研究作物秸秆在土壤中分解和转化过程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揭示秸秆元素的释放规律和有机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碳(13c)示踪,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诞生了一系列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sip),用以研究和描述秸秆碳的分解去向,以及通过生化作用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生物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揭示了秸秆分解的微生物学机制。因此,研究秸秆碳转化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获得高丰度的同位素碳标记植物样品。标记秸秆存放于干燥、低温(4°C或更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极端温度变化。江西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

13C同位素标记秸秆研究表明秸秆在肥力条件好的土壤中降解的更快。上海小麦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

LiuBenjuan等采用13C标记秸秆制备13C标记生物炭,土壤含水量为比较大持水量的60%,培养温度为23±1°C,培养时间为368天。培养期间一共采气21次,其中第1、4、10、22、84、133、197以及368天的气体样品用来分析13C丰度。研究结果表明0.1M的K2Cr2O7与0.2M的H+混合溶液在100°C下氧化2小时的化学方法氧化掉的生物炭碳量与生物炭100年后在土壤中的矿化量较为一致(R2>0.99;REMS=2.53;RD=15.3)。此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廉价且易操作的方法来预测生物炭在土壤中的长期稳定性。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Scienceoftotalenvironment。上海小麦同位素标记秸秆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