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厦门,作为全国首批推行殡葬革新的城市,当地采用“无碑深埋”的方式,海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已蔚然成风。记者从福建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福建全省火化率稳定在99.8%以上,节地生态安葬率提高至93.2%,均居全国前列,生态殡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葬”渐成风尚背后,1997年,福州市初次举办集体公益海葬,只有5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公益活动多次停办,但选择海葬的逝者仍逐年增多,今年达到了历史新高。生态节地葬关注逝者遗体的净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追求生态、人文的完美结合。奉贤壁葬生态节地葬价位
超标建墓立碑依法拆除,《意见》明确,着力加强城镇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树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原则上新建城镇公益性公墓的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100%。对超标准建墓立碑的,要依法通过拆除、绿化等方式进行整治改造。按照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新建和改造农村公益性墓地,严格执行墓位占地面积规定,减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提高集约化、生态化安葬程度。加强少数民族殡葬设施建设,保障少数民族节地生态安葬需求。骨灰生态节地葬市价生态节地葬回归自然的选择带来了心理上的释然,告别传统带来的压抑感受。
今年,福州市殡葬事务中心收到的海葬申请比去年多了一倍。当节地生态理念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发生碰撞,该如何解开大家的“心结”?近年来,福建各地从政策奖补、宣传教化、服务提升等方面出台措施。走进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格外引人注目。“别看这个花坛占地面积只有100来平方米,里面深埋了1985位逝者的骨灰。”福州市殡葬协会会长、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总经理林军介绍。作为福州较早响应节地生态安葬推广号召的经营性陵园,三山人文纪念园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发了树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截至目前,已有4645位逝者选择以更生态、环保的葬式长眠园中。
死者之子要求树葬父亲骨灰,起诉叔叔要求返还骨灰获支持,于某系小甲的父亲。2006年于某意外死亡,于某父亲将骨灰寄存于殡仪馆。在于某父亲去世后,于某弟弟于2011年将于某的骨灰盒安放在某陵园的塔位中,骨灰盒系于某之弟购买,骨灰安放证由其持有。小甲成年后,起诉于某的弟弟要求其返还于某骨灰安葬。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于某的骨灰安葬权由小甲享有更为适宜。首先,本案中各方均未举证证明于某生前曾就其骨灰安葬方式存在明确的意思表示;其次,各方均未提供证据证明对于于某骨灰之安葬存有特殊之风俗习惯,于某之弟虽主张于某现骨灰安葬地为家族墓地,但现只有于某一人骨灰安葬于此,其他已故家族成员之骨灰并未在此安葬;再次,依据查明的事实,于某去世时,小甲尚年幼,于某骨灰由其父安葬并无不妥,但现其父已过世,而小甲已成年,其作为于某独一在世的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头一顺位继承人,在血缘上必然相较于某之弟等人更为亲近,因于某骨灰安葬方式所产生的精神利益亦更为紧密;然后,小甲在本案中主张通过树葬方式另行安葬,且提供了民政部门的相关文件,相关部门对小甲所主张之安葬方式亦予以肯定。生态葬倡导绿色祭祀,减少烟花爆竹等污染。
随船同行的福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处处长裘旦红告诉记者,今年福州市一共有209位逝者选择海葬,他们选择海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心忧子女,嘱托丧事一切从简;有的自小离乡,在生命终点选择落叶归根;有的则是一些南下干部,对这片大海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希望死后能够闻涛而眠。在裘旦红看来,这个星球,海水能抵达70%以上的地方,在万顷碧波中徜徉未尝不是一种自由。当海上轮船成为送别逝者的“十里长亭”时,在山区,一些逝者选择以草木立碑,与繁花为伴。普及生态葬,有助于改变传统殡葬观念,推动殡葬革新。塔葬生态节地葬市价
生态节地葬不仅节省土地,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向可持续发展迈进。奉贤壁葬生态节地葬价位
“独特的仪式感”什么样?单璐举了个例子,今年3月30日,“思念互联·记忆重生”——“融”生态沉浸式追思礼在浙江安贤园举行,通过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元宇宙等,让生者和逝者穿越时空“重聚”。通过仪式现场的三面投影,原浙江麻纺织厂退休工人王富荣、林业科学研究员章瑞炽、志愿军战士庞晋,三人的生平和照片一一呈现,这个过程既是对逝者一生的回顾,也寄托着生者的无限追思。缅怀仪式后,三位生态葬践行者被移至生态艺术苑安葬。奉贤壁葬生态节地葬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