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电镜技术之冷冻透射电镜:冷冻透射电镜(Cryo-TEM)通常是在普通透射电镜上加装样品冷冻设备,将样品冷却到液氮温度(77K),用于观测蛋白、生物切片等对温度敏感的样品。通过对样品的冷冻,可以降低电子束对样品的损伤,减小样品的形变,从而得到更加真实的样品形貌。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加速电压高,电子能穿透厚样品;第二是透镜多,光学性能好;第三是样品台稳定;第四是全自动,自动换液氮,自动换样品,自动维持清洁。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已经逐渐成为药物开发设计的主流,与此同时冷冻电镜技术也在蓬勃发展。徐州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特点
冷冻电镜技术揭示生物分子细节:科学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之上发明了冷冻电镜,实现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级”的分辨率,让人类终于可以一窥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执行其功能。在过去几年里,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逐渐成为结构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冻电镜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生物大分子溶液置于电镜载网上形成一层非常薄的水膜,然后利用快速冷冻技术将其瞬间冷冻至液氮温度下。冷冻速度非常快,以至于水膜无法形成晶体,而是形成一层玻璃态的冰。生物大分子就被固定在这层薄冰里。将这样的冷冻样品保持低温放置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从而获得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被称为冷冻电镜技术。金华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服务电话冷冻电镜“分辨率改变”使其成为获得优于3Å结构的常规技术。
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具有研究对象普遍、样品需求量少、更接近生理状态等独特优势,随着电子显微镜的硬件设备和结构解析的软件算法等方面不断取得的重要突破,冷冻电镜技术必将在研究对象、分辨率水平和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当然,冷冻电镜技术也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怎样改进样品的制备技术,如何如何客观地对三维重构的结果进行检验、明确结构解析的分辨率以及对生物大分子构象不均一性的分析等仍然是冷冻电镜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挑战越多,机遇也就越多。相信有关的研究者们,一定能够冷静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让冷冻电镜技术在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加深入、透彻地研究各种生命现象。
冷冻电镜技术原理之电子断层扫描成像技术:通过在显微镜内倾转样品从而收集样品多角度的电子显微图像并对这些电子显微图像根据倾转几何关系进行重构的方法称为电子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细胞及亚细胞器,以及没有固定结构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分子量范围为800kD),Zgao分辨率约2nm。冷冻电镜的分类:目前我们讨论的冷冻电镜基本上指的都是冷冻透射电镜,但是如果我们以使用冷冻技术的角度定义冷冻电镜的话,冷冻电镜主要可以分为冷冻透射电镜、冷冻扫描电镜、冷冻蚀刻电子显微镜。冷冻电镜技术中单颗粒分析法优点: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理论分辨率可达原子级。
冷冻电镜技术助力快速、高效的新药研发:分子生物学兴起后,基于靶点的药物发现逐渐成为主流新药研发模式。通常通过结构生物学方法获得靶点及靶点-受体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将靶点结构和结合位点作为模型进行虚拟筛选,并通过高通量的方法获得可能结合的潜在分子,并进一步通过结构生物学方法直接解析靶点-潜在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进行潜在分子的确认。冷冻电镜“分辨率改变”使其成为获得优于3Å结构的常规技术。高分辨率的结构能够清晰地描绘靶点与潜在分子相互作用的信息,包括结合表位、配体手性等,为潜在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了指导。新的疾病或者突发流行病需要进行从头药物设计研究,这些应对性的药物研发需要有大量基础研究的积累。冷冻电镜技术既完美契合了结构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又能够助力加速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冷冻电镜技术将生物分子进行冷冻便可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还具有分辨率高等优势。徐州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特点
冷冻电镜技术的独特优势:它与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一起构成了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徐州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特点
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生物大分子快速冷冻后,在低温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结构均一、分散的全同样品颗粒进行成像,再经图像处理及重构计算获得样品的三维结构。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的结构及构象变化、无需结晶、所需样品量相对较少,适合于蛋白质、病毒等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样品制备:可以根据样品、电镜载网和其他使用条件,摸索合适的单颗粒样品制备条件,纯化、收集浓度范围从几微升50nM至5uM浓度的蛋白溶液来制备单颗粒电镜样品。在-196℃时,组织中的生物大分子能够长期保持稳定性、细胞活性及组织微观结构,同时,在低温下,生物样品耐受电子辐照剂量增强,且其在电镜镜筒的高真空环境中脱水变形的问题也得以解决。Vitrobot和EMGP2均能够提供快速、简单、可重复的安自动化样品玻璃化制备过程,其在恒定的物理和机械条件下(如温度、相对湿度、吸湿条件和冷冻速度)对样品进行冷冻固定确保生物样品在低温状态下仍保持天然构象。徐州生物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特点